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2025年3月22日 星期六
恐龍中的蝙蝠
恐龍中的蝙蝠
近鳥類演化支:
包含了「恐爪龍下目」和「鳥翼類」兩大類。
「馳龍科」和「傷齒龍科」兩者屬於恐爪龍下目;有共同祖先。
除了馳龍科和傷齒龍科;其餘的物種都是鳥翼類。
演化支支序圖:
在圖片比較上面的物種:代表形成的比較早和比較早滅絕。
在圖片比較下面的物種:代表形成的比較晚和比較晚滅絕;甚至至今仍然未滅絕。
「擅攀鳥龍科」是唯一不是始祖鳥後代而歸類在鳥翼類的物種。
因為善攀鳥龍科有翅膀;明顯是會飛行的物種;在中生代除了始祖鳥後代物種唯一確定可以飛行的恐龍。
有生物學者認為擅攀鳥龍科應該歸類於恐爪龍下目而非歸於鳥翼類。只有始祖鳥後代才能歸類在鳥翼類。
牠們的翅膀是和翼龍和蝙蝠一樣的結構。是趨同演化。是中生代僅次於翼龍和始祖鳥的第三種會飛行的脊椎動物。
擅攀鳥龍科也是不包含鳥類在內的體型最小的恐龍。
不包含任何基幹鳥和反鳥和今鳥;體型最小的恐龍是擅攀鳥龍科的「耀龍」。成年耀龍體型只有鴿子大小。
擅攀鳥龍科的生存年代為侏羅紀末期。和始祖鳥年代一樣;可能是有共同祖先。
暴龍的祖先
暴龍的祖先
沒有任何百科全書直接明講:哪一個中生代早期物種是後期同分類物種的共同祖先。
只看「界門綱目科屬種」;還無法知道各物種的演化關係。
還要看演化支支序圖。
電影劇情是不同年代的物種湊在一起相遇;或是讓分佈地點不同不曾相遇過的物種相遇。
與其幻想兩支怪獸打架誰會贏;不如討論比較早出現的猛獸物種出現時;比較晚出現的猛獸物種的祖先是什麼物種。
看百科全書還有科普網站;很少有直接指出中生代早期的基礎物種是後期的哪些相似類型物種的共同祖先。
這點需要讀者自己去腦補。
如果是部落格和社群;讀者有疑問必須要留言和貼文者討論。
「暴龍科」;是白堊紀末期出現的物種;生物學家後來定義「暴龍超科」分類。
基礎物種:原角鼻龍科
侏羅紀中期出現的物種:「原角鼻龍科」;被認為是暴龍科物種的祖先。
因為新物種化石的發現者可以自由取學名;而牠們的外貌特徵有像角鼻龍;而生存年代更早;就取名原角鼻龍科。
生物學者後來建立暴龍超科;把原角鼻龍科定義成暴龍科的祖先。
暴龍科物種是在白堊紀末期才出現。而原角鼻龍科的生存年代是在侏羅紀中期到白堊紀早期。
中間過渡物種:史托龍科
暴龍超科早期成員除了原角鼻龍科以外;還有「史托龍科」。其生存年代在侏羅紀晚期到白堊紀早期。
史托龍科當中的「始暴龍」:從命名就可知牠被認定是所有暴龍科的共同祖先。還有「侏羅暴龍」:顧名思義就是暴龍在侏羅紀時期的祖先物種。
除了原角鼻龍科和史托龍科以外;暴龍超科也包含同時期很多的科的類似物種;不過都是提前滅絕的分支;不是暴龍科的祖先。
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
暴龍出現的白堊紀末期;其他中生代從侏羅紀開始出現的非暴龍超科的獸腳亞目頂級掠食者成員已經全數滅絕。
暴龍變成陸上頂級掠食者的存在。直到大滅絕事件出現為止。
白堊紀末期:暴龍分佈區域的生態位已經無其他大型獸腳亞目掠食者。
電影中演的怪獸對決都是虛構不曾存在過。
暴龍科最具知名度的代表性物種是:「雷克斯霸王龍」。
白堊紀末期的其他暴龍超科
生物學者仍然發現有:在白堊紀末期地層;不屬於暴龍科的暴龍超科物種的化石。例如「傷龍」。
白堊紀末期的;非暴龍科的暴龍超科物種化石;每個物種的化石數量並不多;分佈地點也不廣泛;所以在百科全書和科普網站提到的比例就比較少。
阿貝力龍科
除暴龍科以外;唯一在白堊紀末期出現的其他大型獸腳亞目肉食恐龍只有「阿貝力龍科」。
阿貝力龍科是角鼻龍的後代。
不過阿貝力龍科的化石只有在南半球地區出現過;而暴龍科的化石大都在北半球出現。
所以證實兩者的活動範圍完全沒有重疊。
阿貝力龍科的分類屬於:龍盤目-獸腳亞目-角鼻龍下目-阿貝力龍超科-阿貝力龍科。
阿貝力龍科最具知名度的代表性物種是:「食肉牛龍」。
近鳥類和鳥類
近鳥類和鳥類
獸腳亞目恐龍當中的「恐爪龍下目」:的所有物種都有羽毛且會飛行。
恐爪龍下目:包含馳龍科和傷齒龍科兩個科的物種。
一般人只看「界門綱目科屬種」這七個正常級別:還無法了解同時代相似物種是否有共同祖先;和不同時代的相似物種是否有演化關係。
因為還有「總目」、「亞目」、「下目」、「超科」等附屬級別。
還要看演化支。
近鳥類演化支:
「近鳥類演化支」和「恐爪龍下目」是同時出現;然後各自平行演化。
整個「近鳥類」演化支的物種都是有羽毛且會飛的動物。
「近鳥類」演化支下面的「鳥翼類」演化支包含了所有始祖鳥後代的物種。
例外:
白堊紀末期的體型巨大的恐爪龍可能失去飛行能力。就跟現代鳥類當中的大型鳥類皆不會飛行一樣。
始祖鳥的後代在還沒出現「反鳥類」和「今鳥類」之前;還有出現各種基幹鳥分支;這些基幹鳥並不是反鳥和今鳥的祖先。
基幹鳥最知名的是「孔子鳥」。
始祖鳥的後代還沒出現始反鳥和始今鳥之前;這些基幹鳥分支就出現了。
孔子鳥沒有牙齒且嘴巴變成喙。
但是中生代時期的反鳥類和今鳥類都有牙齒。所以是趨同演化。
今鳥類在恐龍滅絕後的新生代才全部演化成沒有牙齒和喙狀嘴。
始祖鳥是在侏羅紀時期出現;然後後代在白堊紀初期分化成始反鳥和始今鳥。
始反鳥和始今鳥又各自平行演化成各種反鳥類和今鳥類。
其中反鳥類在白堊紀末期和恐龍一起滅絕。
新生代前期躲過大滅絕事件的今鳥類;則已經演化成各種不同目、不同科的物種。
基礎恐龍
基礎恐龍
生物學:同一目、同一科代表有共同祖先。
原本同一種的動物;其後代族群因為地域隔閡;造成生殖隔離。
隨著時間慢慢流逝;不同地點的原本一樣的物種;慢慢演化成同屬不同種。
再隨著時間流逝;又慢慢演化成同科不同屬;再來就又變成同目不同科;再來又變成同綱不同目。
生物學者定義:只有「鳥盤目」和「龍盤目」兩個目的物種;才叫做恐龍。這兩個目同屬於「恐龍總目」。
三疊紀剛形成時期:是恐龍剛演化形成的時代;那時期的恐龍俗稱基礎恐龍。
那時恐龍只有「基礎鳥盤目」和「基礎龍盤目」。還沒有細分成各種「亞目」和「下目」。
如果要問生物學者:什麼物種算是最早出現的恐龍?
學者一定回答:剛開始分化成鳥盤目和龍盤目的時期的物種。
那時期鳥盤目和龍盤目只有各一種物種。後代之後慢慢分化成各種不同科、不同屬、不同種的物種。
依據化石所屬的地質年代:就可推算出該物種一定是:
後來多樣化的各種類似物種的共同祖先。
或者是某個已經提早滅絕的演化分支。
三疊紀初期:
基礎鳥盤目和基礎龍盤目只有各一種物種。
其中的基礎龍盤目:後來分裂成艾雷拉龍科和始盜龍科。
同一目代表有共同祖先。
其中艾雷拉龍在三疊紀末期滅絕;然後化石的樣貌又比始盜龍原始。
所以學者認為始盜龍是後來出現的蜥腳亞目和獸腳亞目的共同祖先。
而艾雷拉龍是一個提早滅絕的恐龍分支。
始盜龍的特徵比艾雷拉龍進化。
地質年代最早的蜥腳亞目恐龍是「板龍」;地質年代最早的獸腳亞目恐龍是「腔骨龍」。
始盜龍的後代在侏羅紀前期:分裂成板龍和腔骨龍。
板龍是蜥腳亞目的共同祖先;腔骨龍是獸腳亞目的共同祖先。
其中板龍是植食性動物;腔骨龍是肉食性動物。
植食性動物板龍的祖先是肉食性動物始盜龍。
值得注意的是:板龍是用後腿步行的生物;前肢跟近親腔骨龍一樣很短小。之後分化出的各種蜥腳亞目後代:全部都是四足行走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