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

檢討2016台聯敗選

檢討2016年《台灣團結聯盟》敗選

(1)年輕人吸引力

台聯對年輕選民的吸引力完全不足;完全不如社會民主黨和時代力量。感覺太陽花學運發生後,就是台聯走下坡的開始。

大多數年輕選民內心普遍認為:太陽花=時代力量+社會民主黨。台聯跟太陽花根本完全沾不到邊。

台聯從最初成立到現在:都是用傳統原始方式打選舉;跟民、國兩大黨並沒什麼不一樣。

(2)年輕候選人

台聯完全沒有能力塑造年輕一代的候選人。

社會民主黨他們雖然這次選舉也全軍覆沒;但他們每個候選人都迅速爆紅了;每個候選人都是明日之星。

兩年後2018年縣市議員選舉:社會民主黨也許可以有很多席次。

(3)逼退創黨元老

2006年蘇進強主席時代:北高兩直轄市選舉,是一場鬧劇。
台北市長候選人周玉蔻:只罵綠不罵藍;等於替國民黨郝龍斌打擊民進黨謝長廷。
台北市議員候選人簡余晏:當選後馬上退黨。

蘇進強把黨搞爛了後,棄之不顧,主動退黨。
然後黃昆輝接任:發生,跟現在國民黨開除楊實秋等人一樣的事情;開除批判黨中央的黃適卓等人。

救台聯有捷徑:就是把被開除的創黨元老找回來。
這就跟人民要求政府平反白色恐怖受害者一樣。

黃昆輝要向所有被開除黨籍和主動退黨的人道歉;然後自己退黨。
把創黨主席黃主文兒子黃適卓找回來當主席。把替罪羔羊前立委林世嘉也找回來。

真正該被開除黨籍的人只有錢林慧君、蘇盈貴、賴幸媛,這三個背骨。當馬英九的政務官。
賴幸媛竟然還當陸委會主委;為馬政府執行,對全體台灣人民不利的對中國人開放政策。台聯立委跑去當馬英九的賣台先鋒大將。

(4)不提名區域立委=自廢武功

通常每一個黨都要至少提名十個區域立委候選人,才可以參選不分區立委。

上一屆不分區得票率達一定標準,這屆可以不提名區域立委,只提不分區。
制度寵壞了台聯。等於自廢席次;難到只有三席就夠多嗎?

應培養幾個實力堅強的候選人選區域立委;強到讓民進黨禮讓!
先和民進黨人一起進行跨黨派民調;如果民調能贏就登記參選;如果民調輸就放棄登記。

這屆有讓國民黨候選人勝選的選區;下屆親綠小黨才能派人選區域立委;要不然民進黨自己就有人才要選,禮讓你幹什麼?

親綠小黨提名區域立委,還要怕分到民進黨提名候選人的票,讓國民黨候選人漁翁得利。

每個小黨選區域立委都只是犧牲打而已!為什麼區域立委只是犧牲打而已?

不分區被開除黨籍就沒用了;只是黨的魁儡!林世嘉跟王金平一樣被政爭,怎沒人關心?

區域立委選舉:如果有高知名度的候選人參選;而且勝選機率很大(每次民調都壓倒性領先);連帶也會幫自己的所屬政黨增加不分區選票。
區域立委候選人:如果自己本身實力不夠;就算不分區候選人名單多麼完美;兩者也完全相互帶動不起來。

(5)和其他小黨整合

(5-1)和親民黨的關係

台聯應和親民黨和解:

李登輝和宋楚瑜兩個人過去私人恩怨;完全不該影響黨與黨關係。

只要沒有完全擊潰國民黨,任務就還沒結束。

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不是敵人就是朋友。

就像三國演義:如果蜀國歸還荊州;如果吳國不偷襲蜀國;吳蜀合併;歷史就改寫了。

(5-2)同立場小黨整合

台聯應和同立場小黨整合:

立場同為反國民黨的小黨應整合;組成聯盟。共推十個以上區域立委候選人;和共推不分區。

台聯應和社會民主黨、樹黨、綠黨、自由台灣黨;這幾個在各種議題上長期和國民黨對抗的小黨整合。

(5-3)和民進黨的關係

某年李登輝和陳水扁關係惡化;連帶影響台聯和民進黨關係;隨後蘇進強和黃昆輝逼退了台聯許多優秀人才。

2008年之後的立委選制:區域立委只有獲得第一高票的人才能當選。

台聯自己逼退了許多優秀人才;根本沒有可以強到讓民進黨禮讓的人選。

李扁關係惡化;當時由陳水扁兼任黨主席的民進黨,根本完全當台聯不存在。

2006年北高市長、市議員選舉:台聯的競選策略,明顯刻意給民進黨扯後腿;刻意派人選市長,只罵綠不罵藍。

大多數泛綠支持者,從此刻起,就永遠拒投台聯。

導致之後的選舉;不管是縣市議員還是立委,台聯都幾乎無一席之地。

(6)縣市議員勝選氣勢,帶動立委選舉

任何小黨都一樣:必須要先在縣市議員選舉,獲得不少席次;讓地方選舉的勝選氣勢,帶動接下來的立委選舉。

小黨的區域立委候選人:必須同時有「勝選經驗」和「從政資歷」才行。

最好明文規定:必須是有當過縣市議員的人,才能夠被提名選區域立委。

每個小黨的縣市議員席次都屈指可數;會有人當選立委才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