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籃國手徵召困難
國際籃球總會:刻意模仿國際足球總會的賽制。
台灣男籃代表隊:原本是固定參加兩年舉辦一次的亞洲盃;亞洲盃的前幾名國家可以獲得第二年的世界盃或奧運的參賽資格。亞洲盃會內賽的舉辦時間都是在各國職業聯賽結束之後。
但是改制之後:亞洲盃和世界盃脫鉤。亞洲盃會內賽的名次:無關世界盃會內賽的參賽資格。
亞洲盃資格賽和世界盃資格賽的舉辦日期:都是在各國職業聯盟球季期間。
在各國的職業聯賽的賽季期間:隨時都會有亞洲盃資格賽和世界盃資格賽要打。
最近幾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只要是出入境就要隔離14天。
只要是出入境都要隔離14天:所以台灣三個聯盟不可能為了國際賽而停賽。
再加上台灣兩個職籃聯盟都剛成立;各球團都不願意讓自己的明星球員配合徵召。
兩個職籃Plg和T1還有Sbl:三個聯盟都沒有為了國際賽而停賽。
只有兩個職籃聯盟的少數年輕替補球員願意接受徵召。Sbl則沒有球員接受徵召。導致必須徵召大學球員。讓大學球員越級打怪。
俗話說:台灣的國球是贏球。台灣體育只有先在國際賽獲得好成績;才會帶動國人對於國內聯賽的關注度。
然而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必須要讓職業聯賽蓬勃發展:國手的母隊幫國家培養人才;讓職業球隊成為國手的人才庫。
徵召國手不能只以冠軍隊成員為主;也不能只憑個人數據去選人;還有現在是民主時代;球員本身無當國手意願也不能強迫他們;體育跟服兵役不一樣。
屬於奧運項目的團體球類運動當中:有哪個是台灣的職業聯賽有蓬勃發展?有哪個是有辦法在亞洲盃會內賽拿到好名次?有哪個是有辦法拿到世界盃會內賽的參賽資格?當然是台灣男籃。
現在早就解封了。出入境不再需要隔離14天。
感覺如果三個聯盟都肯為了配合國際賽而暫時停賽;一定可以在亞洲盃會內賽拿到好名次;和獲得世界盃會內賽參賽資格。
因為同樣是亞洲人身體條件都差不多。歸化球員每個國家只能有一個。
所以除了以歐洲裔白人球員為主的澳洲和紐西蘭球員身材高大以外;其他亞洲國家的球員身體條件都差不多。
台灣自從某年Sbl廢除洋將的身高上限以後:中鋒這個位置長期依賴洋將。洋中鋒和本土中鋒的上場時間差距越來越大。
導致國手徵召人選方面:中鋒和大前鋒都沒有高大球員。然後又太依賴歸化球員。
到了國際賽:替補中鋒的實力比不上對方的非歸化中鋒;大前鋒的身材又比對方矮小很多。
其實早在Sbl剛要廢除洋將身高上限時:就應該限制洋將只能上場其中三節(四節三人次);而不是在後來開放雙洋將之後才規定第四節只能單洋將(四節七人次)。
只有假日才有比賽
台灣男籃三個聯盟:都只有每週的週五、六、日才有比賽;導致賽季過長。
亞洲盃會內賽和世界盃會內賽的舉辦時間:都是在各國的職業聯賽球季剛結束沒幾天。
三個聯盟等到總冠軍戰打完以後:剩沒幾天就要打亞洲盃和世界盃;造成有打總冠軍戰的球隊的球員藉口因傷退出國家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