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1)學校球隊的數量與分級制度

看許多日本運動題材的漫畫:日本的中小學體育,每個運動項目,都沒有分級制度。

團體球類運動:因為沒分級;全國的參賽校隊數量眾多;比賽全都採取單敗淘汰制。

都先讓同一個縣市的學校,打單敗淘汰制的地方聯賽。
然後拿到地方聯賽前兩名的學校,再繼續參加單敗淘汰制的全國聯賽。

台灣的中小學體育,許多團體球類運動,都有分甲、乙級。

除非參賽校隊的數量非常多;以及各隊實力落差非常大;否則都不應該有分級制度。

有分級制度的運動項目;都應該有合理的升降制度。

一定要有升降賽。讓甲級倒數前幾名球隊,跟乙級前幾名球隊打升降賽。

台灣的大專籃球:完全沒有進行升降賽。
這個學年的第一級倒數前四名球隊,下個學年強制改打第二級比賽。
這個學年的第二級前四名球隊,下個學年強制改打第一級比賽。

為什麼不打八搶四升降賽?

台灣的高中籃球:要參加甲級還是乙級,全憑學校的自由意志。
許多強隊只願參加乙級比賽,當山大王。
許多弱隊拼命參加甲級比賽,當炮灰。

(2)量多=競爭性大

日本領土比台灣大,人口比台灣多;運動員人口比台灣多好幾百倍。
學校體育,團體球類運動:國小、國中、高中階段;完全沒有分級制度;全國的參賽校隊眾多;比賽全採取單敗淘汰制。

單一校隊:
日本中小學:團體球類運動:校隊數量是台灣好幾百倍。
拿到全國冠軍的單一校隊:其比賽過程所經歷的激烈競爭程度,遠高於台灣任何單一校隊。拿到冠軍的學校,其師生所獲得的成就感,當然遠高於台灣。

國家隊:
日本中小學:那些因為在國內聯賽拿到好成績,而入選國手的人:
如果國際賽輸給台灣這個小國家;那麼自尊心會大受打擊。
但是他們受打擊之後總是能馬上振作起來;下屆比賽立刻贏回來。

(3)同情

2011年日本東北311大地震;因為我們台灣民間捐款最熱情;所以日本社會尊敬我們台灣人民。
進而日本體育界,尊敬我們台灣國家代表隊。

從來就不是因為我們實力強而尊敬我們。

日本除了「男子籃球」實力輸我們;其他任何運動項目都贏我們。

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體育分割

體育分割

成年人體育,社會跟大學分割

每一個成年人的團體球類運動:都應把社會跟大學兩者做分割。

比照日本所謂「社會人」層級:層級在介於大專運動跟職業運動之間。
國外稱作「社會人」或「半職業聯盟」或「次級職業聯盟」或「獨立聯盟」。

每個運動項目的社會甲組聯賽:
應完全禁止大專院校組隊參賽。只能有企業球隊。
每個企業隊陣中,應完全禁止擁有大專聯賽現役球員。

(1)球隊雙棲

大專院校,組隊參加,原本應該是以企業為參賽單位的社會甲組聯賽。
然後接受企業冠名贊助:假企業隊真大學隊。

大學隊的球員都是在校生,一旦畢業或休學,就自然而然永久離隊了。

(1-1)足球

城市足球聯賽:
男子組只有大同跟台電兩支企業隊;其他都是大學球隊。
女子組甚至完全沒半支企業隊;全部都是大學球隊。

大學隊的球員都是在校生,畢業或休學就自然永久離隊了。

高中球員若畢業後不想繼續升學;大專球員等到畢業或休學之後:國訓隊球員退伍之後:
如果進不了大同跟台電兩支企業隊;也沒能力「旅外」;不就永遠放棄足球員生涯了?

(1-2)排球

企業排球聯賽:
不論男子組還是女子組;都只有台電一支真正的企業球隊。
其他都是接受企業冠名贊助的大學球隊。

大學隊的球員都是在校生,畢業或休學就自然永久離隊了。

女子組只有三隊規模;男子組只有四隊規模(多一支國訓隊)。
這樣比賽也打的起來?企業排球聯賽只是為了幫台電隊球員找對手而存在嗎?

(2)球員雙棲

籃球:SBL職業籃球員兼UBA大專籃球員。賽程還故意不排重疊。

同一名籃球員:
週一到週四:代表某大學隊打大專聯賽。
週五到週日:代表某職業隊打職業聯賽。

要防止球員雙棲很簡單;只要賽程故意排重疊就可以了!

例如讓職業聯賽跟大專聯賽開幕戰排在同一天。
然後比賽地點:一個在南部,一個在北部。
讓球員無法「趕場」。

籃球在SBL成立之後就沒有社會甲組聯賽了。

因為參加社甲聯賽的都是大專院校。
就算有企業隊:企業隊陣中也都充斥著UBA現役球員。

因為沒甲組聯賽:所以也就沒有國訓隊存在。服兵役的球員無球可打。

(3)大專聯賽的年齡限制

每一個運動項目的大專聯賽,都應訂立年齡上限。

世界大學運動會:有28歲年齡上限。

足球大專聯賽:比照世大運訂立在28歲以下。
籃球大專聯賽:訂立在25歲以下。

棒球大學隊,完全沒年齡限制:

前職棒球員黃龍義都三十多歲了;還代表某大學參加比賽。
甚至連五十多歲的藝人彭恰恰:也被登錄在某大學隊的參賽名單內。

台灣的各類大專聯賽的年齡上限:
應一律比照世大運,定在28歲以下;不要每個運動項目標準都不一樣。

(4)大學畢業=結束運動員生涯

多數台灣大財團不重視體育。很少有企業願意經營體育隊伍。

多數大專運動員從學校畢業後;沒有企業隊伍可以去;等於結束運動員生涯。

選手除了被財團花錢贊助;也應該擁有該財團員工的身份。當選手因為年齡增長,或受傷而必須結束運動員生涯;可以轉任一般上班族。

註:
除了如足球、排球、籃球、棒球這些團體球類運動。
也有如田徑、舉重、游泳、體操、跆拳道,這些非球類運動。
以及如網球、羽球、桌球、高爾夫,這些個人球類運動。

2012年11月2日 星期五

亞洲棒球

亞洲棒球

(1)關於亞洲棒球錦標賽

棒球被剔除於奧運之外;是因為沒有五大洲國家都風行;才不是因為沒現役大聯盟球員參賽。

亞洲只有日、韓、台、中四個國家風行。其他都是弱國,甚至完全沒發展棒球運動。

亞洲棒球錦標賽:四強永遠免打資格賽;造成強者恆強,弱者恆弱。弱國要先耗盡體力跟精神打資格賽;四強則永遠以逸待勞。

(1-2)亞洲分區

四強以外的亞洲國家:依據經度分成東西兩區打資格賽。

東南亞跟東亞(四強以外)國家分在東區。南亞跟中亞還有西亞國家分在西區。

兩區各只有一個名額。要拿先到資格賽分區冠軍才能取得亞錦賽參賽權。

因為東區國家棒球實力明顯強於西區;東區參賽國數量也多於西區;所以東區只有一個名額太少了!
東南亞的泰國隊怎麼看都比南亞的巴基斯坦隊還強;竟永遠拿不到會內賽參賽權(菲律賓擋在前面)。

(1-3)台灣沒吸引力

亞錦賽在台灣舉辦票房都不佳。因為台灣棒球迷不注重社甲層級。

社甲球員=路邊的素人,沒人認識,沒知名度,不是偶像明星。

職業球員=超級偶像巨星。

日本:一律徵召社會人跟大學球員;完全沒徵召職業球員。台灣棒球迷看不起日本社會人層級的棒球。

地主台灣也徵召社甲跟大學球員。台灣棒球迷不想為不認識的路人加油。

既然沒票房;台灣不如永久放棄主辦;把主辦權讓給東南亞或南亞國家。

(1-4)第五國主辦

棒球亞錦賽:應永遠讓第五國主辦才公平;不要每次都日、韓、台、中四強當地主。四強應永遠放棄地主優勢。

(2)關於亞洲職棒大賽

亞洲棒總:怎麼沒有跟其他運動項目一樣,有所謂「亞洲冠軍盃」存在?就是讓單一企業球隊參加的國際比賽。如果有的話必須分成職業組跟社會人組。

國際賽對口單位是各國的棒協。亞洲職棒大賽:是由五個國家的職棒聯盟聯合策劃。跟亞洲棒總還有各國棒協完全沒有關係。

中國並不是派單一球隊參賽,而是組聯軍;這是一個重大瑕疵。

奧會模式:我們無法秀自己的國旗、唱自己的國歌。亞職大賽只要有中國參加,我們就無法秀國旗、唱國歌。

(2-2)亞洲社會人大賽

亞洲棒總還有亞洲各國棒協:應和亞職大賽打對台;另外設立《亞洲社會人冠軍盃》。

參賽國除了東亞四強;也讓東南亞跟南亞國家派隊參賽。

明文規定東亞四強只能派社甲層級球隊參賽;禁止派職業球隊參賽。

為了降低實力差距:東亞四強除了只能派單一社甲球隊參賽;球隊陣中也應規定不能擁有具有職棒資歷的球員。

既然是單一球隊參加的國際賽;應完全嚴格禁止各隊擁有「借將」。

(3)韓國

韓國自從職棒球員可打國際賽後:原本的《實業棒球》層級就刻意讓它全數滅絕了。現在的韓國棒球:完全沒有像日本那樣有社會人層級。
兩支替代役男球隊:《尚武隊》跟《警察隊》,改加入職棒二軍聯盟。職棒二軍聯盟只有唯一一支獨立企業隊《高陽隊》。

所以韓國成棒的業餘基礎並沒有比台灣好。
韓國在亞錦賽跟亞運都是徵召大學球員跟職棒二軍球員;實力遠遠不如日本由社會人球員組成的代表隊。
國際賽只要沒徵召職棒一軍球員:就永遠贏不了台灣跟日本。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分割成棒

分割甲組成棒

台灣的甲組成棒:社會隊跟大學隊完全沒有分割。甲組成棒聯賽(春季聯賽、協會盃、盟主盃):
只有台電、合庫、崇越科技,三支純企業隊;其他都是大學隊。企業隊的數量太少。

城市隊是什麼東西?各縣市政府,直接花費人民納稅錢,去經營球隊嗎?這樣不好啊!
現有的新北、桃園、台南:三支純城市隊;應各自轉賣給國營事業去經營才對。
例如:新北隊轉賣給榮工。桃園隊轉賣給台灣菸酒。台南隊轉賣給中油。

與其煩惱職棒只有四隊太少;不如先煩惱甲組成棒:社會隊跟大學隊完全沒有分割。企業隊的數量太少。

1997年那魯灣職棒聯盟成立後:台灣職棒隊伍數量最多達十一隊。
但是甲組成棒卻長期以來只有台電、合庫兩支企業隊。形成職業隊的數量比業餘隊還多的畸形現象。

成棒金字塔:大學隊應排在最底層。再往上一層是甲組企業隊。再往上一層是職棒隊二軍。最頂層是職棒隊一軍。

(1)防跳板條款

像俊國熊跟時報鷹還有中信鯨;成立甲組成棒隊;只是為了日後加盟職棒,作為跳板而已。
只要職棒多一隊,就等於甲組成棒少掉一支企業隊。
應設立防跳板條款:若有某支甲組企業隊想升級加盟職棒;必須等甲組聯賽有新的企業隊成立才行。

(2)升降賽、以降級取代解散

職棒隊如果:
母企業長期財務不佳;以及球隊本身長期戰績不佳;球隊本身主場票房收入長期不佳;
應強制讓他們降級打甲組聯賽;以降級取代解散。
等到甲組成棒企業隊的數量變多以後;應每年舉辦升降賽。讓職棒倒數前兩名隊伍跟業餘前兩名隊伍打升降賽。

(3)組織合併

以前因為職棒球員不能打國際賽;所以棒協跟職棒聯盟是分離的兩個組織。
現在職棒球員早就可打國際賽;職棒聯盟應併入棒協理面;成為棒協的一部份。

職棒聯盟會長一直積極拜會各企業,希望有人能成立「第五隊」;
但我們的棒協卻完全無作為;不願讓甲組成棒擁有第四支以上的企業隊;業餘隊的數量竟比職業隊數量還少。

要求味全、三商、第一金控、新光金控、俊國建設、興農、兄弟飯店;這些有解散或轉賣職棒隊前科的財團;
以及聲寶家電、可口乃滋、榮工、中油、華南金控、彰化銀行;這些有解散甲組成棒隊前科的財團:
成立甲組成棒企業隊;讓球隊復活。以彌補當初解散或轉賣球隊對球迷造成的傷害。

(4)具職棒資歷的社甲球員

甲組成棒各隊:具有職棒資歷的球員有人數限制;每隊最多只能有五個。

只能有五個太嚴苛了;要求放寬限制!

中職各隊每年都戰力外釋出一大堆人;
許多遭釋出的人都是只有二十多歲的年輕人;
要他們就此放棄運動員生涯;不覺可惜嗎?

打過職棒就好像做錯事情一樣。這是惡法。嚴重不合理。懷疑這樣違反勞基法。

最近不是在爭論亞運跟亞錦賽是否該徵召中職球員。

棒協說台灣的社會甲組成棒選手實力不佳;沒辦法跟日本一樣組成純業餘國家隊打亞運和亞錦賽。

那就應先放寬甲組各隊具有職棒資歷的球員的人數限制;讓這些前職棒球員延續運動員生涯;然後入選國家隊。

(5)一步登天成立職棒隊

連社會甲組成棒隊都沒成立過;就想直接成立職棒隊;妄想一步登天!

媒體一直定時放話:說哪些企業有意成立職棒第五隊。

與其鼓吹職棒第五隊;不如鼓勵那些企業成立甲組成棒企業隊。增加業餘成棒企業隊的數量。

不要只是冠名贊助大學隊;假企業隊真大學隊。

如果覺得一切從零開始成立棒球隊很難做到,那就去購買城市隊。

(6)假戲真做

台灣菸酒公司-國立體育大學、美孚建設-文化大學、富邦銀行-國立台灣體育大學。

不要只是冠名贊助大學隊;假企業隊真大學隊。

棒協應要求這些冠名贊助大學隊的企業成立真正的社甲球隊。球員來源就以被冠名贊助的學校的畢業和休學球員為基本班底。

然後棒協把《春季聯賽》、《協會盃》、《盟主盃》;這三個讓社甲隊和大學隊混雜的聯賽廢除。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三級棒球

三級棒球

(1)關於三級棒球的國內聯賽

三級棒球的國內聯賽;參賽單位:為什麼有的是單一校隊(全國聯賽、謝國城盃);有的是縣市聯隊(玉山盃、華南金控盃)?
以縣市聯隊為參賽單位的國內聯賽:應一律正名為「埠際盃」或「城市盃」才對。叫「玉山盃」、「華南盃」,一般球迷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以單一校隊為參賽單位的國內聯賽:應該先讓同縣市的學校打地方聯賽;然後拿到地方聯賽冠軍的學校,再繼續打全國聯賽。

棒球不應該有「硬式木棒組」跟「硬式鋁棒組」還有「軟式鋁棒組」這三種分別。

因為國際棒總的國際賽:青棒一律是木棒+硬式球;青少棒跟少棒一律是鋁棒+硬式球。
所以高中聯賽應全面廢除軟式組跟鋁棒組。青棒的軟式組跟鋁棒組球員畢業後:根本不可能加入大學棒球隊或甲組成棒隊甚至職棒隊。

目前全台灣總共只有三十多支高中硬式木棒組棒球隊而已。

(2)關於三級棒球的國際賽

現在亞洲棒總跟國際棒總早已經有少棒國際賽。那我們三級棒球有必要三個聯盟(世界少棒聯盟、小馬聯盟、國際棒總)同時派隊參加嗎?
三個聯盟的比賽同時組隊參加;那不就要打三種選拔賽?浪費時間、浪費精神、浪費資源、浪費體力。
我們台灣:國家總人口那麼少。運動員人口那麼少。棒球員人口那麼少。實在沒本事三個聯盟同時拿冠軍。
還是完全捨棄世界少棒聯盟跟小馬聯盟的比賽吧!只專心參加亞洲棒總跟國際棒總的比賽就好!

全國聯賽-軟式鋁棒組&硬式鋁棒組&硬式木棒組(單一校隊)
謝國城盃(單一校隊,世界少棒聯盟選拔賽)
TOTO盃&布瑞特盃&王貞治盃(縣市聯隊,小馬聯盟選拔賽)
賀寶芙盃&華南金控盃&玉山盃(縣市聯隊,國際棒總世界錦標賽選拔賽)

(2-2)日、韓

日本跟韓國:只有在少棒階段,有參加世界少棒聯盟跟小馬聯盟的比賽。
青少棒跟青棒階段則完全從來不曾參加過。

台灣要在世界少棒聯盟拿冠軍:青棒組反而比少棒組還容易。
亞太區資格賽:參賽國數量少又實力弱;沒有韓國這個頭號對手。
美國會內賽:參賽名額不像少棒組那麼多;沒有日本這個頭號對手。
只要能在亞太區資格賽拿冠軍,晉級會內賽;就有很大的機會拿冠軍;難度比國際棒總的比賽低很多。

2012年3月3日 星期六



(1)黨主席兼候選人

是誰規定:黨主席一定要由總統候選人來兼任?

2010年黨主席選舉:眾多民進黨人聯合抹黑尤清;竟說尤清在台北縣長任內怎樣怎樣....

「黨主席一定要由總統候選人來兼任」;這是誰發明的不成文規定?

只要是黨員然後繳保證金就可以參選黨主席了。

就因為小英是2012總統候選人;所以就沒有第二個黨員可以參選黨主席?尤清參選主席就是超級王八蛋?

黨主席本身是負責幫黨籍同志抬轎的人;而不是用黨主席身份命令部下幫自己抬轎。雙重身份,分身乏術。

(2)要選中央就應先放棄地方

民意代表:要選立委,就應先放棄參選地方議員。不要地方議員選上了;四年任期未滿又去升級選立委。這樣地方議員不是少掉一席?
地方議員,只有因為賄選,跟雙重國籍被判當選無效,才會強制由落選頭遞補。為了要當政務官,或升級當立委;而請辭地方議員;是完全沒有遞補或改選的!

政務首長:要選總統,就應先放棄參選縣市長。不要縣市長選上了;四年任期未滿又去升級選總統;或入中央內閣當官。縣市長雖然做超過兩年可以指派人代理;但選民觀感不佳。

現任黨籍地方議員:在這一任的任期快屆滿時,若想升級選立委,應先放棄連任地方議員。
現任黨籍縣市長:只是做第一任時,如果迫不及待想選總統,應先放棄連任縣市長。

(2-2)兩種都輸

小英選2010新北市長和選2012總統兩者都輸。要選總統,就應先放棄參選縣市長。連縣市首長都選不上;竟然還妄想自己可以當選總統?

蘇貞昌在阿扁做第二任總統時,請辭自己第二任台北縣長;入閣當行政院 長。落對手口實;選民觀感不佳。

(3)兩種身份分開討論

若要檢討敗選:小英做公職候選人跟做黨主席;兩種身份的功過;應分開討論。不要將兩種身份的功過混為一談。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重中央輕地方

重中央輕地方

民意代表:重立委輕地方議員。連地方議員都選不上;竟然還妄想自己可以當選立委。
民選政務首長:重總統輕縣市長。連縣市首長都選不上;竟然還妄想自己可以當選總統?

輕里長。

所謂「地方包圍中央」:不是為了搶行政資源;不是為了擁有樁腳。這是氣勢問題;是士氣問題。

(1)個人氣勢

蘇貞昌連2010台北市長都選不上、蔡英文連2010新北市長都選不上、蘇嘉全連2010台中市長都選不上;竟然還有氣勢去參選總統。
他們連一個縣市首長都沒能力當選;竟然還妄想自己可以當選總統?

(2)黨的氣勢

2009跟2010地方選舉,民進黨總共才當選六席縣市長而已;泛藍則有十六席之多。民進黨竟然還有氣勢去選2012總統。

正確情況應該是:縣市長、縣市議員選舉大獲全勝。士氣大陣,一股作氣;兩年後的總統、立委大選,順勢贏回來。

難道真有人會為了選總統,而故意讓自己選不上縣市首長嗎?有這種想法的人是笨蛋!

(2-2)1997縣市長選舉

民進黨全盛時期,不是扁當總統八年。而是1997年縣市長選舉。當時民進黨拿下十二席縣市長;勝過國民黨的八席。

藍綠一對一。1997年縣市長選舉,是民進黨歷史上唯一一次,真正選贏國民黨的紀錄。

如果有一天:里長席次、縣市議員席次、縣市長席次、立委席次;民進黨能和國民黨相抗衡;還需煩惱總統大選嗎?

(3)檢討扁總統時期

四級:扁總統時期:一級戰將入閣當中央政務官,二級戰將參選立委,三級戰將參選縣市議員跟縣市長,四級戰將參選里長。

稀釋人才。有實力可以選上縣市長或立委或地方議員的人:通通被找去當政務官。

剩下來的都是老弱殘兵;不是過氣就是沒經驗。沒經驗=沒能力。過氣=心理退化、身體不健康、人氣下滑。

選地方議員的都是菜鳥娃娃兵;選縣市長的都是過氣人物。立委席次也從未過半過。

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分裂選票

分裂選票

(1)黨籍縣市長尋求連任

憲法規定,縣市長,可連選連任一次。

若有黨籍縣市長,要尋求連任,黨內初選就不要辦了,就無條件支持他們好了。

憲法賦予其個人,競選連任的權利,他們當然不會放棄。

即使黨已經提名別人參選,他們一定也會脫黨自行參選。

(2)分裂選票實例

兩位民進黨人,分裂選票,兩敗俱傷;國民黨候選人,漁翁得利。

2001年:前台中市長張溫鷹,欲尋求連任,結果黨內初選勝出的人,是蔡明憲。張溫鷹脫黨參選,胡自強漁翁得利。
2005年:前南投縣長林宗男,欲尋求連任,結果黨內初選勝出的人,是蔡煌琅。林宗男脫黨參選,李朝卿漁翁得利。
2012年:立委選舉,無黨籍陳致中瓜分郭玟成選票,林國正漁翁得利。

扁2004年尋求連任總統,沒有第二個黨員跟他爭。選總統時可以團結,那為何選縣市長跟選立委時就不能團結?

扁1994年選北市長,跟2000年選總統,都是靠對方分裂才當選。民進黨自己卻沒有從敵人先前失敗的前車之鑑,來讓自己記取教訓。